首页 > 产业动态 > 专利
 
跨国研发中心纷至沓来 能否唤醒“沉睡”的本土专利?
2013-05-24 08:52: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5月23日电(记者 龚雯)中国城镇化带来的消费升级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青睐,近来一个又一个研发中心纷纷亮相中国市场。与之相较的是,中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专利申请国,但大多还在“沉睡”中,没有转化为真金白银。业内建议,我国创新专利需加速从量到质的转变,更准、更稳地占领市场。
  跨国公司加码在华研发
  5月21日,拜耳材料科技在上海建立了亚太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唐佩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地承认:“是受中国城镇化的吸引所至。当前中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来自新兴富裕的中产者对于汽车、消费电子和新住房的需求推动了新材料市场的增长。”
  “2012年,拜耳材料亚太地区销售额31.5亿欧元,中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唐佩德预计,未来总体研发投入比例持平,但花在中国市场的费用会越来越多,而在其他市场的则日趋减少。目标是到2020年,将中国制造的技术输出到全世界。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有研究预测,到2025年中国百万人口城市将达到200个。可以想象,这将带来多么庞大的市场。
  为进一步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沃尔沃建筑设备全球技术副总裁马茨·薛德伯格此前在一论坛上称:“今年8月份将在济南开设新的技术中心。”另外,据了解,好时巧克力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也已落户上海。
  相比上述新成员的陆续加盟,早先在中国安家落户的跨国研发中心更是在不断加码研发并延伸“触角”。
  记者22日从跨国制药公司赛诺菲-安万特获悉,2012年9月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签署了首个罕见病领域疾病诊断及治疗合作备忘录后,目前已经确定了关于研究的合作范围和内容。
  全球创新区域转移 中国备受瞩目
  专利不仅是创新的代名词之一,它作为一种财产权,可以进行销售、转让、许可、继承,也可以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投资和融资。唐佩德说:“2012年公司投入研发并注册了200个专利,同时享受着由专利许可带来的1000万欧元收入。”
  相关研究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专利许可费用增加了20倍,其中亚太地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占了三成,并且还在快速成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克里斯蒂安·维夏德表示,创新活动的区域重点发生了转移,中国正以一种超乎寻常的程度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技术的专利申请中,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令世界瞩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总数超过52万件,成为全世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大国。
  另外,在2011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中,来自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64万件,较2010年同比增长33.4%,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
  冷观专利激增 多举措促转型
  相较日本近10年由出口专利带动的技术贸易盈余,中国绝大多数专利还在躺着“睡觉”。在汤森路透此前发布的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评价结果中,中国仍无一家企业入列,而美国以47家企业位居榜首,日本以25家企业排名第二。
  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裁李中华指出,2011年中国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数为21665件,专利质押登记数只有1952件,与52万件的申请量严重不匹配。
  而专利技术产业化和利用率较低的背后,是中国当前并不完善的创新体系。一方面,产学研存在严重的脱节,传统的科技管理和投资体制导致技术成果脱离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研发投入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5%的水平;再者,为创新提供融资服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也不健全。
  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特别是跨国巨头纷至沓来,业内认为,市场竞争或倒逼我国专利提升质量以及加速转化为商业价值。
  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管理合伙人王宁玲说,一件好的专利实际上可以作为公司的营销工具,折射在对它相关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影响上。相应的,含金量较低又不能用来许可的专利,更多的是在浪费研发经费,更糟糕的是,产成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削弱市场话语权。这是中国企业尤为需要避开的恶性循环。
  她建议,企业在一开始就把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三合一”地纳入战略实施方案中,从而有助于在遭遇专利诉讼或贸易摩擦时,能第一时间拿起“武器”应战。
  “正因为有经济价值才会产生专利纠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表示,政府需营造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才能给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这并不是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下一步,除了制度的执行、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之外,还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北大法律信息网 法大民商经济法律网 北大知识产权学院 中国民商法律网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浙江工业大学奉化智慧经济研究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Copyright 2011-2015 浙江工业大学奉化智慧经济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62304259
技术支持:浙江工业大学奉化智慧经济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信息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