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家指出柯达高傲已经保守的态度不仅阻碍了转型之路,而靠卖专利为生的局面也将走到尽头。相关技术动态: 谁也未曾料到,在1975年发明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的伊士曼柯达(以下简称“柯达”),反倒自导悲剧断送其百年基业。在刚刚受到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出的摘牌警告后,昨日,曾被喻为“黄色巨人”的柯达就传出破产传闻,该公司正在为递交破产保护申请做准备。专家指出,柯达高傲以及保守的态度不仅阻碍了转型之路,而靠卖专利为生的局面也将走到尽头。 破产传闻再起 记者昨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柯达正在为潜在的破产保护做准备,目前正在处理大约10亿美元的“债务人持有破产资产”融资事项,以保证公司在进入破产程序后维持运营。据知情人士透露,若柯达出售专利不成功,则最快于今年2月初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对此,柯达中国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去年10月美国总部已经对此传言进行了否认,此次传闻总部方面尚未有任何回应,而中国方面“不会对任何市场传闻或臆测发表评论”。 自去年起,柯达就多次传出破产消息。最近一次在去年9月,据彭博社消息称,由于市场对传统胶卷的需求日益减少,以及数码相机的强大竞争力,柯达公司的收益一落千丈。柯达正在对包括破产保护文件在内的多种战略性选择进行权衡。消息传出后,柯达公司股价在当天即遭腰斩,盘中跌幅一度超过60%。 虽然柯达对破产传言从不正面回应,但股价的下跌难掩其尴尬。前天,柯达受到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警告,原因是该公司股价已连续30日跌破1美元,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内无法达标,将面临摘牌。 受这一消息的影响,柯达股价下跌3.7%,截至当日收盘时,柯达股价在过去一年的累计跌幅达到了88%。自去年12月初至今,柯达股价一直在1美元左右徘徊。 贱卖专利饮鸩止渴 目前,对柯达来说筹钱支撑下去是当务之急。除了历经百年的品牌价值之外,最值钱的就是攒了130年的1万多项技术专利。去年8月,柯达就开始四处兜售数字图像专利组合1100项,从而将这部分知识产权转化为现金。据悉,自2008年以来,柯达通过专利出售共取得近20亿美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柯达还宣布时任董事、总法律顾问劳拉·夸特拉将出任公司总裁一职,此后,柯达又有了一系列的新动作。先是去年11月,柯达将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业务出售给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铂金资本。一个月后,柯达又宣布把旗下的胶制品业务出售给罗赛洛集团。这些忍痛割爱的行为意在增加不断萎缩的现金储备。 遗憾的是,专利出售等募资举动并未提振投资者对柯达的信心。有分析师指出,“无论是现金流、收入增长还是整体增长,柯达都令人失望”。拥有130余年历史的柯达“未来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将是商学院的失败案例”。 “柯达采取出售专利维生的短视措施,即使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将蒙上一层阴影。”企业战略研究专家刘步尘说道。 业内人士指出,原本这些转让项目已经吸引了包括微软、苹果、谷歌和三星等巨头的注意,但是随着破产消息的来临,柯达专利的潜在买家担心企业申请破产后,原债权人可能对专利买家提出诉求,所以谨慎考虑购买事宜。柯达靠贱卖专利为生无疑是饮鸩止渴。 转型求生越走越艰 在“胶卷时代”柯达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然而自2000年进入“数码时代”以来,其霸主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也迫使柯达做出了两次转型。 2003年9月,柯达正式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字产品转移。但当时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柯达转向数码市场的庞大包袱。2006年,柯达毅然更换公司标识,去掉了自1971年开始就使用的“黄盒子”和“K”图形,意味着柯达与胶卷世界的联系开始断裂。2009年,柯达实施二次战略重组,裁员幅度高达50%。 行业分析师李光昱表示,正所谓“成也胶片败也胶片”,正是陶醉于胶片业务的巨大利润,在数码影像产品蜂拥而至后,柯达的转型就显得沉痛而缓慢。在富士胶片、柯尼卡美能达等竞争对手纷纷抛弃胶卷相机,迎接“数码消费”时代的到来时,柯达公司依然留恋于传统胶片市场,拒绝激进的变革。在错失转型的最佳时机后,致使柯达如今已不得不通过抛售专利等方式卖血求生。 柯达1975年发明的第一台数码相机,竟然成了自己的掘墓人。数据显示,1997年以来,柯达仅有2007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而柯达的市值从1997年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降至21亿美元,十余年间市值蒸发了99%。 “造成今天柯达困境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在数码时代萌芽之际,虽然有技术方面的积累,但是没有认清行业发展的方向而进行快速的战略转型。”刘步尘说道。 虽然柯达表示仍在数码领域坚持,但记者通过走访中关村电子卖场发现,柯达的数码产品在市面上已寥寥无几。 某大型数码产品经销商负责人王先生在得知记者咨询的是柯达数码相机时,显得非常诧异,“在2004年和2005年,由于柯达品牌还具备一定影响力,因此其数码相机的销量还算可以,而从那之后就渐渐冷清了”。 不仅是经销商,消费者也对柯达的数码产品知之不多。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咨询数码相机的消费者,他们对柯达的认识还处在胶卷时代。 业内观察家杨华男表示,今天提起数码相机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尼康、佳能等,而提起柯达,大多数人想到的更多还是胶卷。柯达孤芳自赏的态度让其陷入“一直在转型而一直未转型”的尴尬局面。 是宿命还是自导悲剧 事实上,面临被迫转型是整个胶片行业的共同宿命,而其他企业的转型路或许可以为濒临破产边缘的柯达提供借鉴。 富士胶片经过市场摸索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将其最早的影像事业(传统胶卷、数码相机、数码冲印设备)、信息事业(印刷、医疗和其他光器械等光学材料)、文件处理事业三大业务板块调整为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电子影像、文件处理和印刷六大重点发展事业,传统胶卷业务在公司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仅为2%。 而去年,富士引发话题最多的无非是其加大抢滩国内化妆品市场的力度。事实上,富士早是一家化妆品制造商了,其推出的护肤品牌艾诗缇(ASTALIFT),2007年在日本上市以来业绩接连上扬,2010年销售达200亿日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打开日本本土市场后,开始向外推广,而中国就是其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就连化妆品行业元老高丝(Kose)公司总裁也直言:“它们在某些产品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作为中国的“胶卷王”,乐凯的转型之路也一直被外界所关注。在意识到只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所创造的利润不足以维持企业继续发展的问题后,乐凯在原有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选择光学薄膜(广泛用于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材料,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的液晶显示屏依靠的关键材料之一就是光学薄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力。 而从其2010年1-9月的盈利情况来看,膜材料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02.3%,占该集团总营业收入的20%,利润更是占到了该集团同期利润的40%。去年9月,乐凯又整体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为其全资子公司,踏上重组之路。业内人士预计称,乐凯胶片或被定位为航天科技集团新材料领域内的光学薄膜业务平台。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都是因为数码时代的到来令传统胶片行业衰败,企业被迫转型,但是从市场情况来看,惟有柯达转型不力后面临着破产的窘境,这是因为柯达是在被动转型,富士、乐凯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对业务和战略进行调整,虽然转型谈不上十分成功,但是仍保持了后续发展的势头,而柯达在“押宝”失败后,被市场牵着不得不转型,多年之后成果甚微。 无法阻挡的变革之路 柯达曾经认为胶卷时代会永远存在,而数码时代将是个过渡时代,这种说法真的成立吗?目前,在一些院校以及社区附近仍能看见一些挂有柯达广告的彩色冲印店,但是“柯达”两字也似乎只是个招牌而已。 “柯达品牌植入人们的思想比较早,但成本高,简单的照片冲洗都不用柯达的纸张。只有一些舞蹈艺术系的学生为了追求大尺寸、高品质的照片我们才用柯达的纸张。”一家彩色冲印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昌平某彩扩中心老板马女士向记者透露:“购买照片纸张以‘码’为单位,大约比1平方米小点。在2009年,一码的进价大概30元左右,现在则涨了10元。以6寸照片为例,2009年一张照片的实际成本在2角到4角之间,售价在6角,而现在成本已涨到5.5角,售价不变,利润少了很多。” 国内品牌营销专家于斐却认为,柯达的命运或许不会落到破产的地步。柯达目前极有可能正在寻求合作伙伴,采取重组、并购或是联盟的形式,求得续继生存下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