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同样未能幸免。自2020年的巅峰时期起,其销售额便一路下滑,至2024年仅剩11亿欧元。在随后的招标会上,本土的华为和中兴凭借着极具竞争力的价格、高效的交付能力,以及难以忽视的“政策风向”,几乎包揽了所有订单。而那些曾为中国市场精心准备的设备,对于爱立信和诺基亚而言,一夜之间变成了烫手山芋,只能急于转售至其他地区。
因此,当2025年9月,“不可信供应商”这一标签正式被中国市场贴上时,业内人士反而产生了一种“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的复杂情绪。据Strand Consult的分析师John Strand以及诺基亚内部人士透露,中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几乎是完全参照了欧盟对待华为的方式,理由同样是出于国家安全考量。甚至,诺基亚新晋CEO Justin Hotard也公开呼吁欧洲采取对等措施,禁止所谓“高风险”供应商。话已至此,大家心知肚明,这已远非单纯的商业竞争,而是贸易战在电信领域的延伸。
对于这两家北欧巨头而言,失去中国市场,绝非仅仅是财务报表上少几个数字那么简单。爱立信和诺基亚各自全球营收的4%和6%就此蒸发。更棘手的是,全球电信设备的供应链本就盘根错节,相互依存。花旗分析师指出,爱立信约45%的制造产能位于中国,诺基亚亦有10%。尽管近年来两家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求“出走”,爱立信在美国建厂,诺基亚则将生产线分散至越南和印度,但要想实现彻底的“脱钩”,谈何容易。从芯片到各类精密元器件,哪一个环节能完全脱离全球化的协作链条?
这场棋局演变至此,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几家公司的范畴。原本统一的全球电信市场,如今被生生撕裂成两个对立的阵营。西方国家在替换华为和中兴的设备后,爱立信和诺基亚确实在英国、德国等地获得了一些订单,短期内收入有所增长。然而,这种策略更像是一种饮鸩止渴。失去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技术迭代最快的市场,它们的创新节奏和成本控制能力,在长远来看,必将受到严重拖累。
反观华为和中兴,尽管在西方市场遭遇挑战,但它们可以将全部研发精力聚焦于本土以及广阔的亚非拉市场。中国的5G网络覆盖率已然超过95%,6G的试验也遥遥领先。当全球电信标准制定的会议(如ITU)再次召开时,与会者们席位两端坐着的,可能就不再是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而是代表着不同技术生态,甚至不同意识形态的竞争对手。
爱立信和诺基亚自然不会坐以待毙。Ekholm在财报会议上强调分散市场风险,并加大对北美和印度的投资。Hotard则大力推广开源RAN技术和AI网络管理,试图在技术上开辟新路径,同时积极在欧盟内部游说,期望能瓜分更多“高风险厂商”留下的市场份额。然而,现实是,两家公司在2025年均宣布了裁员计划。说到底,技术创新最终仍需市场的沃土来滋养。
这场由政治力量挑起的风暴,最终将让整个数字经济付出沉重的代价。电信网络,作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切数字应用赖以生存的基石,其采购选择一旦被“政治颜色”所主导,成本必然水涨船高。那些无力“站队”的中小国家,其处境将变得尤为尴尬。技术本应是连接世界的桥梁,如今却沦为砌墙的砖块。在这场牌局中,每个人都自认为能笑到最后,但最终的买单者,又将是谁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